2024-0501-1033 PKMer - PKM 相识和实践


Slip-box


To be fleeting notes

Fleeting


To be literature notes (Understanding)

L-Origin

L-My Words

L-Zotero citation key



To be permanent notes (Complete Ideas)

P-Self Explained Sentences

P-Connection

P-SlipBox


与 PKM/Zettelkasten/Obsidian 的相遇相识

#PKMer
#PKM
#Zettelkasten
#Obsidian

概览

缘起

如何方便快捷地进行记录并统一留存管理?

16~17 年左右刚上大学时有了想把记过的东西留下来的想法,所以开始寻求电子化方案。
那时学生会的前辈正好让我们了解到了 markdown(MD) 这一标记语言,遂喜而用之。

新的问题在于如何统一管理。
MD 的编辑器多种多样,当时几番挑选后选择了 Cmd Markdown(即作业部落)。看中的就是可以以文件夹结构统一管理,及其实时渲染的功能。

至此,问题暂时解决了。

题外话

当时为了能够方便地实现云存储,当时还为 Cmd Markdown 充过两年的会员。后来发现相关 repository 上所提的问题越来越多,但作者貌似已经久不更新了。如今一看好像已经打不开了?几年前记得还看过作者发的一些声明说好像忙于其他项目去了...

如何对已经看过的文献(及要点)进行统一管理?

18 年后开始接触科研,新的需求出现了:看过的文献/要点该如何方便地管理?

这里面涉及几方面的需求:

  1. 方便地存储
  2. 可快速查询记录的要点
  3. 可与文献关联查找

为什么仅靠 markdown 不够用了呢?
因为无法方便地与文献 PDF 关联,也无法直观感受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即大纲结构或是文件夹结构没有办法很好地如网状结构般展现关联性。(但当时还不太清楚网状结构的构建方法)

基于这样的需求,当时采用了 XMind 作为文献管理工具。

刚开始文献数量较低的时候还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文献之间的联系(基本可以算作三类关系 Support/Against/Related),但随着文献增多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问题存在,但无空解决,直至本科毕业。

当时由于一些私事需要长时间待在医院,那时动起了打磨工具流的心思,直至现在。

当时也想到,除了文献之外,值得记录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是文献有被联系的需求,其实生活也是。

如何让过往的经历(阅读/观影/体验...)有意义地留存并联系起来?

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各种资料、各种体验,这些几乎涵盖了生活中所谓“有意义”的大部分时间,但很多都成了过眼云烟,埋藏在记忆深处,好像从未存在过。

当时就在想,经历过的时间除了留下切身的体会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形式能够被留存、甚至被联系起来呢?

学术+生活两方面的留存+联系需求最终导向了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PKM

在我的理解中,PKM 是一种将个人知识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式。即将个人的所知、所思、所感都外化为文字进行统一管理。其实更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企业知识库,让员工能不断取之用之壮大之。

另一个相关的说法是第二大脑,即一个人的个人知识库,理论上可视为这个人的某种化身。目前的 smart connection 插件有这个潜力,即结合 AI 来对库中内容进行分析。但这是题外话了,先按下不表。

双链与卢曼卡片法

2020 年的夏天,由 Roam Research 领衔,在笔记圈刮起了“双链”之风。恰逢当时需要为 PKM 选择合适的软件,算是正当其时。

双链(bi-directional link)这一概念起源于一位德国的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卢曼依靠其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一生著作等身(50 本专著、600 篇论文和 150 份未完成的手稿),甚至在其去世后,后人还能根据其遗留的手稿继续成书。以下内容引用自 Zettelkasten

尼克拉斯-卢曼是一位高产的社会学家,他出版了 50 本专著和 600 篇论文。他的生产力不是已发表的作品能够体现的,他的遗产中还有 150 份未完成的手稿,其中一份稿件的长度甚至超过 1000 页。当然,这些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取得的,他还有一位得力的伙伴——Zettelkasten。

卢曼曾说,他的生产力源自于他与卡片盒笔记系统的合作。践行卡片盒笔记法 的人对此一定很有共鸣。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是记有笔记的纸质小卡片的集合,但是这些卡片被做了一点点改变:它们是超文本。利用超文本的笔记,卢曼能够以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浏览抽屉柜中的所有存放笔记卡片。但是,“合理”二字仅对卢曼而言,他痴迷于社会学理论,是一个精力十足的工作狂。

译者注:超文本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连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链接所指向的文字。—— 超文本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文本的内在属性要求它可以通过链接从一段文字跳转到链接所指向的另一段文字。在维基百科上的某个页面下,你只需点击页面中的一个链接,就可以进入新的页面。如果超文本不是网页而是纸质的卡片,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跟随(follow)一个链接进入新的卡片。另外,你还需要一个入口,这个入口类似于维基百科的搜索框。卢曼创造了他的 Zettelkasten,并设计了进入卡片盒笔记系统的入口和一整套方法论,这让它他能够以一种高效的方式从一条笔记冲浪到另一条笔记。

何为卡片笔记法?以下是我的个人理解:

简言之,即将笔记大致分为四类:
1)随记(Fleeting Notes);
2)文献笔记(Literatuer Notes);
3)永久笔记(Permenant Notes);
4)结构笔记(Structure Notes)。

笔记需要经历迭代以从随记最终变为永久笔记。

由此完成了内容的积累。

要进行内容的输出时,你就不再是从头开始,而是基于你根据相关概念建立的一系列卡片。你所做的便是对这一堆卡片中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并在不同的卡片内容间添加适合的连接词。


卡片法舍弃了传统的文件夹结构,基于更细的粒度——知识/观点来构建思维之网(web of thoughts),从而以网状结构来实现 PKM。

Obsidian

既然已经有了道(构建思维之网)和术(卡片笔记法),那么便需要合适的器来实践。

如前所说,双链之风由 Roam Research (RR)带起,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点:

所以在想是否存在另一款软件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呢?——这便是和 Obsidian 结缘的契机。

Obsidian 是一款支持 markdown 编辑的笔记软件。一些特点如下:

看起来是非常完美的器,遂用之至今。

工具流的建立

PKM 的实践中其实包含了很多细节,以下是一些个人工作流,仅供参考:

日常使用过程中,通过 Obsidian 进行内容积累,转化过程中将相关文献存储到 Zotero 中,基于 Zotero 的 Citation Key 来构建笔记库与文献库的联系。

在记录过程中若是有添加图片/附件等需求,借助 PicGo 将文件一键上传到 Github 上,在库中只保存对应文件的超链接形式。因为 Obsidian 实现了 Markdown 的实时渲染,所以图片在库中是可以直接预览的。

需要的话,也可以结合 iPad + Zotero 来方便地进行阅读和同步。但近来论文型的材料看得比较少,这个方法最近使用频率较低。

总结

总的来说,大致经历了下面这些阶段:

与 PKM、卡片笔记法、Obsidian 的相遇既是缘分,也是使然。

在下一篇文章中会更详细地对我如何使用 Obsidian 践行卡片笔记法进行介绍。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拓展阅读